本文亮点
● 中国的农作制度研究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 集约可持续是中国农业的需求和必然选择。
● 集约化和可持续性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完全对立或绝对互补的。
● 集约化和可持续性的协调对中国粮食和环境安全至关重要。
● 农业宏观投入增加、农业技术进步和惠农政策促进了中国农作制度发展。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farsys.2023.100001
文章概览
摘 要: 农作系统 / 制度(Farming System)是影响农业生产及其长期效益的综合农业技术体系。高效的农作制度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资源,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确保作物产量的持续增长。本文回顾了中国农作制度研究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并指出了未来的机遇和挑战。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农作制度研究经历了缓慢起步、蓬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三个阶段。当前,中国农作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将农业集约化和可持续性结合起来,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本文同时强调,集约化和可持续性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完全对立或绝对互补的。从农作制度发展看,集约可持续是当前和未来中国农业的需求,也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农作制度的发展要坚持集约化与可持续发展相互促进、加强宏观投入、因地因时优化农作制度的结构与功能,形成合作共赢的格局。因地制宜协调集约化与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对于改善农业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农作制度;农作制度研究;集约农作;可持续性;集约可持续
1. 引言
与传统农业不同,现代农业复杂得多,表现为,多目标、多成分、多关联。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表面上它们杂乱无章,实际是一种复杂的农作系统。农作系统是一个农业单元固有的农业生产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经济系统以及农业技术系统等的复合。农作制度研究的主要目的与功能是,通过实地调查、试验研究、综合分析、统筹兼顾、风险评估等手段,将杂乱无章的各个亚系统和环节进行有序化,优化农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达到高产优质增收以及环境友好的目的。
本文旨在总结中国农作制度发展的经验教训,探讨农作系统集约化(Intensification)与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的关系,明确可持续集约化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为我国及全球类似地区的农作系统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和方案。
2.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
2.1 农作制度研究萌芽期(20世纪50-70年代)这时期我国农业的特征是仍以传统农业为主,铁犁牛耕、粪肥当家、小农经济、粮缺钱少,只有少数国营农场开始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2.2 农作制度研究兴起期(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
这个时期中国农业的特征是由传统农作开始转向农业现代化,包括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良种化。农作制度研究的目标是高产(高产量、高产值)、优质(优良品质的粮棉油、果菜茶、肉蛋奶)、高效(经济效益),后来包括资源环境友好。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内农作制研究队伍扩大,中国的农作制度研究步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2.3 探讨农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今)
这个阶段,中国的农业政策逐渐从100%的谷物自给自足而不考虑到负面的环境后果,转变为越来越关注资源环境保护的方向(Lu et al.,2015)。
3. 中国的选择——集约可持续农作制度
3.1 中国农作制度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1)人多地少的重负;
(2)农业资源的压力;
(3)不断增长需求的压力。
3.2 中国农作系统集约化的特点在以上各种压力下,中国农作系统逐步走上了集约化的道路,表现在以下的五“高”:
(1)土地利用率高;
(2)耕地时空利用率高;
(3)粮食重要性高;
(4)投入高、产量高 。
4. 中国农作制度发展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4.1 农业集约化的消极影响
(1)加剧资源消耗;(2)加速资源环境退化;
(3)环境污染;
(4)增加生产成本:
集约化很可能导致农业难以持续的严重后果,但由于粮食安全问题,过分强调环境保护并完全回归自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必须注意农业发展与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
4.2 化肥与集约可持续的关系
化肥在作物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过度使用化肥会导致环境污染。笼统宣传农药化肥有毒论误导了广大公众的认识。农药的确有毒,应少用慎用,尽可能选用抗病虫的品种;但同时,1996年在罗马举行的粮食峰会也肯定了种子、化肥、灌溉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4.3 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与集约可持续
在中国,主要有两种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第一种奉行正宗西方自然农法,数量极少。
第二种提倡“中国式生态农业”,这在国内农业生态学界是多数。他们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保护环境并节约循环利用废弃资源,并不拒绝外界投入也不强调拒用化肥。
4.4. 集约化与可持续性的关系
集约化和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事实上,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权衡、矛盾,甚至相互排他性。集约化与持续化的关系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也不是绝对互补的,存在着对立与互补的两种可能性。掌握并运用好竞争、互补、反馈和干扰等机制并采取正确对策与措施有助于缓和对立、促进互补。
4.5 优化可集约持续农作制三原则
●集约化与三个持续性互动原则;
●加强宏观投入原则;
●因地因时优化农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原则。
5. 结论
中国在农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在满足如此庞大人口的粮食需求方面,为全球农作制度发展树立了可持续集约化的成功典范。尽管中国粮食产量多年来稳步增长,但中国的农作制度研究仍面临巨大挑战,如耕地和水资源短缺、农产品进口增加、粮食和豆类自给率下降、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等,这些对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今后,如何增加农业宏观投入、实现“以工哺农”、调整好农作系统集约化与可持续性的关系仍是中国农业发展与农作制度研究的重大课题与难题。因此,有必要加强农作制度的国内研究与交流合作,借鉴成功经验,促进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限于篇幅,没有对原文翻译进行全部刊载。了解更多文章细节,请搜索原文链接,或点击推文下方“阅读原文”进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