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切实做好夏播作物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促进作物高产稳产和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5月31日,省耕环站组织制定了《2023年江苏省夏播作物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意见》,要求各地结合省级地方标准《重点流域农田化肥用量定额》(DB32/T 4230-2022),根据当地实际贯彻落实。
一、水稻
水稻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达3300万亩以上,但我省地处长三角地区,夏季雨水较多,时空分布不均匀,水稻过量施用基肥或在移栽期大水漫灌(或降雨)引起肥料流失的风险较大。根据水稻品种、苗情、土壤肥力基础、目标产量等因素,合理确定氮、磷、钾及硅、锌等大中微量元素的用量及比例,对促进水稻高产稳产和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水稻目标产量在600-650公斤时,粳稻全生育期氮肥(折纯,下同)亩推荐用量16-18公斤,籼稻亩用量12-14公斤,基蘖肥与穗肥运筹比例在高肥力土壤上一般为4.5-5.0:5.5-5.0;中等肥力土壤为5.5:4.5;低肥力土壤为6:4。磷、钾肥可作基肥一次性施用,一般磷肥亩用量3-5公斤;钾肥亩用量4-6公斤,对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低的地块,或生育期较长、穗型大及中后期对磷钾需求量大的水稻品种,以基肥为主,中后期适量追肥。基肥施用时鼓励施用商品有机肥或充分腐熟的粪肥,实现有机无机结合,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比例(以氮计)以20%-30%为宜。
(一)水稻移栽期
基肥应选用与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推荐的水稻作物基肥主推配方一致或相近的配方肥,配合施用含硅、锌等中微量元素。推荐采用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选用氮磷钾配比合理、粒型整齐,硬度适宜,手捏不碎、吸湿少、不粘、不结块的圆粒型配方肥(或复合肥)或缓控释肥料,粒径以2-5mm为宜,以防肥料通道堵塞。要根据土壤供肥能力、肥料特性、作物需肥规律等,科学确定技术模式,原则上,在高肥力地区,推行缓控释肥“一次性施用”模式;在中等肥力地区,推行“一基一追”模式;在低肥力地区,推行“一基两追”模式。缓控释肥中的缓释氮供应应能满足营养临界期和养分最大效率期的需求,防止作物早衰,侧深施肥的氮肥投入量一般可比常规施肥量减少20%-30%。同时注意秸秆还田、田块平整、机械操作等事宜。
(二)分蘖期
分蘖期是水稻高产稳产的关键时期,要根据苗情长势因地制宜优化田间肥水运筹策略,对弱苗、黄苗较多的田块,一般亩施用氮肥2-5公斤,对于淹水时间长、根系活力差的晚栽机插田块应适当多施肥,反之适期栽插、发苗较好的田块,应少施氮肥,避免发育过旺,造成无效分蘖。对于正常生长的田块,要坚持浅水勤灌与露田通气相结合,促进分蘖发生与扎根,在总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1.1-1.3倍时开始脱水搁田;对苗小苗弱、群体数量不足的田块,要在补施恢复肥的基础上,依据生育进程及时实行软搁、轻搁田,增强根系活力,加快生育进程。
(三)拔节至灌浆期
水稻拔节至孕穗期,应根据基肥施用和土壤肥力水平、作物生长情况,施用穗肥1-2次(促花肥和保花肥),以氮钾两元复合肥为主,亩施氮肥5-8公斤、钾肥2-3公斤为宜。采用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的可根据苗情长势不施用穗肥或少施穗肥。孕穗至灌浆期,应结合病虫害防治,适当喷施叶面肥、生长调节剂等,提高水稻抗逆性、抗倒伏能力,促进籽粒灌浆发育,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破解土地资源约束、增加大豆有效供给的重要措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方式主要为间作,以2行玉米带与4行大豆带复合种植模式为主,鼓励各地开展4行玉米带与4行大豆带等不同复合种植模式的试验示范。在施肥方面,存在大豆和玉米需肥规律差异大、玉米生育中后期追肥难、施肥机械不配套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大豆、玉米稳产高产。总体来讲,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肥料运筹应坚持“减肥、协同、高效、环保”的总方针,根据大豆、玉米作物需肥特点,做到控制氮肥使用量,保证钾肥使用量,减少大豆施氮量、保证玉米用氮量;积极推广玉米专用配方肥、缓控释肥和大豆根瘤菌接种、生物菌肥;玉米追肥推荐采用水肥一体化的施肥方式,减少对大豆的肥害影响;加强沟系配套,提升排涝抗旱能力。
(一)玉米
在趁墒播种的基础上,玉米施肥应根据其目标产量和土壤肥力,因地制宜确定施氮量,保证单株施肥量与净作施肥水平相当,鼓励施用有机肥。原则上玉米亩施纯氮12-16公斤,实行分期调控。基肥以高氮配方肥为主,有条件的地区推荐采用玉米种肥同播的方式配合施用缓释氮释放周期在60-90天,释放高峰期在45-60天的玉米专用缓控释肥,在高肥力土壤上采用“一次性施肥”模式,中低肥力土壤上采用“一基一追”模式,实现底(种)追合一,前施后用,减少施肥次数和化肥使用强度;同时还要根据土壤锌元素含量情况,亩施硫酸锌1公斤左右。
玉米拔节期至抽雄期是玉米肥水需求高峰期,此时肥水管理要做到肥水齐攻,促穗大、粒多和粒重。可以根据苗情长势情况选择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开花期趁水(雨)追肥1-3次,追肥的氮素占全生育期比例在40%-60%为宜。应用种肥同播配施缓控释肥(配方肥)技术的可根据作物生长情况,不追肥或者在大喇叭口期少量追肥。考虑到玉米生长中后期水分需求量高、生长茂盛密度大、追肥困难等问题,推荐在玉米行间铺设滴灌软管,通过水肥一体化的方式进行施肥,可适当调减化肥用量的20%-30%,促进肥水资源高效利用。针对作物封行施肥困难的,也可用尿素、磷酸二氢钾、腐植酸型、氨基酸型和微量元素型水溶肥料兑水喷施,进一步调节玉米营养状况,增强养分吸收和抗衰能力。
(二)大豆
为促进大豆结瘤提高其固氮能力,推荐在近年来未种植过大豆的土壤上接种大豆根瘤菌剂,根据根瘤菌剂形态可选用拌种、土施或者包衣的方式。注意根瘤菌剂不宜与化肥、农药等直接接触,也不宜在高温暴晒环境下使用根瘤菌剂。
大豆结瘤过程中需要一定数量的“起爆氮”,但土壤氮素过高又会抑制结瘤,因此施用氮肥要适量,根据土壤基础肥力,大豆全生育期亩施用纯氮在2-3公斤为宜,低肥力田块施肥量可略高一些,推荐选用低氮型配方肥。大豆对钼肥比较敏感,使用钼肥可以增强作物根系对养分吸收和固氮能力,倡导在大豆播种时用钼酸铵拌种、浸种。在分枝期至开花期可视长势适当追肥。大豆结荚期推荐叶面追施大量元素水溶肥料或磷酸二氢钾。
三、蔬菜
江苏省蔬菜播种面积常年保持在2200万亩左右,种类繁多,在保障我省乃至周边地区“菜篮子”有效供给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蔬菜作物整体呈现施肥强度大、施肥结构不合理、施肥方式不科学等问题,造成蔬菜地特别是设施蔬菜保护地土壤次生盐渍化、连作障碍等问题突出。可结合夏季高温闷棚,施用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石灰等进行土壤改良提升肥力。蔬菜作物施肥要根据作物品种的营养特性和肥水需求规律,遵循“减氮、控磷、增钾、补微”“少量多次、分期调控”的原则,因地制宜确定施肥种类、施肥用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式,推荐“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缓控释肥”“有机肥+配方肥+缓控释肥”“有机肥+配方肥+水肥一体化”等施肥模式,实现节肥、节水、增产、提质、增效的目的。
(一)移栽(定植)期
蔬菜作物基肥要做到有机无机相结合,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设施菜地以植物源有机肥为主,露地蔬菜以动物源与植物源相结合的有机肥为主,有机养分占比一般在作物总需肥量的30%-50%(以氮计)。有条件的地方推荐应用生物有机肥,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蔬菜作物播种(幼苗定植)前要施足基肥,基肥应选用与栽培作物基肥主推配方一致或相近的配方肥或缓控释肥料,其中钾肥应选用硫酸钾。针对土壤酸化严重的地块,可施用适量石灰来调节土壤酸碱度。作物栽苗后要及时浇水,促进缓苗,切勿大水漫灌。
(二)生育期
蔬菜要针对不同生育期、不同生长季节的肥水需求特点,充分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分阶段进行合理追肥。叶菜类蔬菜,一般以氮、钾肥为主。生育期短的蔬菜作物,苗期需肥量较小,可以不追肥或少追肥。生育期长的蔬菜作物,根据基肥施用及作物长势长相等情况,确定追肥时间和用肥量,做到少量多次;根茎类蔬菜,生育前期以氮、钾肥为主,促进根系和地上部生长,中后期适当增加磷、钾肥的投入,促进根茎的发育膨大;瓜、茄、果、豆类蔬菜,生育中后期对钾肥需求量较高,适当增施钾肥,对减少畸形果,改善产品品质有重要作用。
在设施蔬菜上提倡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根据土壤墒情和作物需肥需水规律,合理确定不同生育期的灌溉定额、补水次数、补水数量、施肥配方和施肥用量,以滴灌施肥为主。要根据水源、水质情况,科学选择过滤器和施肥器,防止管道堵塞和肥料沉淀。追肥配方与作物需肥规律相匹配。
(三)中微量营养元素因缺补缺管理
蔬菜作物对钙、镁、硫、硼、铁、锌等中微量元素比较敏感,这些元素的缺乏会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要根据作物需肥特性和土壤营养条件,通过基施或叶面喷施的形式适当补充中微量营养元素,注意避免过量施用引起毒害。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gtjgT-3QSqcvReXejF5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