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4期(总第47期) 往期回顾
如何推动绿色种养循环,创造农业碳汇?
点击次数:183  更新时间:2024-04-22

种植业和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的两大支柱产业。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畜禽养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种养之间天然的联系被打破,主体分离、空间分离、季节错位、产业脱节等问题日益凸显。由此带来大量养殖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
我国每年约产生畜禽粪污38亿吨(鲜重),资源化利用率仅78%,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带来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畜禽养殖业排放化学需氧量1000.53万吨,占全国农业源化学需氧量的94%。另外,由于长期大量施用化肥,我国农田有机肥投入不足,有机无机比例失衡,出现土壤酸化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保水保肥能力弱、有益微生物数量减少等现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前,我国农业进入绿色低碳发展的新阶段,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解决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难题,构建畜禽粪污等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减少农业碳排放,创造农业碳汇,是加快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加快粪肥科学还田施用,以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平衡有机无机比例,有利于减少化肥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维持作物高产稳产、改善农产品品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变“粪污”为“粪肥”,也是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2021年4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的通知》,聚焦畜牧大省、粮食和蔬菜主产区、生态保护重点区域,以推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为重点,以培育粪肥还田服务组织为抓手,启动试点项目。力争通过5年试点,加强财政补助奖励支持,建机制、创模式、拓市场、畅循环,扶持培育一批粪肥还田利用专业化服务组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种养结合,养殖场户、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紧密衔接的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三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70多亿元,在全国22个省份及北大荒农垦集团、中国融通集团的299个县(市、区)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地不断优化粪肥还田关键参数,开展田间试验和效果监测,加强社会化运行机制创建,总结能用、实用、好用的粪肥还田技术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出版社公号(2024年4月9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WKTbbuL3AvJuPPT7rvZ8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