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6 绿色生态发展
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生物与生态研究部部长 褚海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本次省两会,江苏省政协委员、省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生物与生态研究部部长褚海燕重点关注污染物绿色修复治理和绿色生态发展。
褚海燕表示,通过调研发现,省内土壤及水体中污染物的残留、联合毒性效应及生态环境风险依然存在。“目前我省对传统污染物的面源污染已进行了普查,但对于新型污染物的认识还停留在初期。”
新型污染物主要是微塑料、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抗性基因等。江苏沿海河口地区,海洋和人类活动会带来一定的微塑料污染。目前对于江苏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研究仍然较少。
对此,他建议,要全面精准识别不同污染场地的典型污染类型。针对江苏省不同地域、不同场地和不同场景下的典型污染物及残留水平,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整理,建立我省精准的环境污染图谱,为后续减污治理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
此外,目前我省针对新型污染物降解技术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且多为单一工艺研究,部分工艺会造成二次污染等风险。在褚海燕看来,我们应聚焦新型绿色的修复技术,来解决不同环境下的污染问题。例如,针对江苏的农田土壤,可以利用根际强化消减技术实现除草剂等有机污染的农田土壤原位生物修复。针对工业土壤及水体,可以采用碳材料包埋功能微生物技术实现微塑料、多环芳烃等污染物的降解与修复。
“污染修复不仅需要适用性技术的创新,更需加强多种修复技术集成和工程应用,需要系统开展多介质污染过程与驱动机制、生态风险效应与安全阈值、消减技术与集成示范研究,为保障江苏省污染修复治理和绿色生态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褚海燕表示。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1_TdyiVRAbpGZO7Msx9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