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如约而至,再次聚焦“三农”,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擘画新蓝图。那么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新信号”?又将如何影响你我生活?详细解读带你看中央一号文件的亮点。
信号一:改革意味更浓厚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金文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是聚焦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所以“改革”的意味最浓!就是要用“改革”这个法宝来破解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从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改革的重点,首要就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三块地”上要进一步下功夫。
“承包地”,要抓好土地承包30年到期,再延长30年的试点工作,由原来的几个省试点进一步推动扩大整省试点的范围,确保承包地总体稳定顺延来实现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和完善。
“宅基地”,就是农民合法取得的住房,可以通过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盘活利用,但是在宅基地的改革过程中,要注意守住红线和底线。城里人下乡到农村买宅基地这个口子不能开,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这个口子也不能开,这样的底线要守住。
“集体建设用地”,要进行入市改革,重点是完善集体和农民的利益分配关系,确保建设用地的存量入市,严格控制增量,让农民在入市过程中分享财产收益。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涂圣伟: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以深化农村改革来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文件里提到改革的事项比较多,归纳起来实际上还是在地、钱和人三个关键要素上。
信号二: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金文成:把“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安全稳定供给”摆在了国家安全的首位,这是一个重要信号。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还有个特点,它对这一段用的篇幅最长,大概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讲了九个方面,这就为巩固和发展粮食安全政策体系,作出系统部署和安排。
九个方面里,首要就是“单产提升”!今年提出要持续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主要关注的点:
信号四: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金文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是比较丰富的,包括现在的生物育种技术、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等,这些应用能够有效改变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对我们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把握住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要抓好顶层设计,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来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来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同时,要构建农业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打造我们的自主创新平台,利用这些平台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 林万龙:中国式现代化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人口众多的现代化。怎么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在这个方面需要大幅度提高我们的农业生产力,因此,现代前沿科技的应用,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设成“农业强国”。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涂圣伟:我们讲新质生产力,首先是科技创新,颠覆性技术的推动,还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所以我们看到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乡村领域的应用,它不仅带来了传统生产模式的改变,还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就是城乡居民需求端的反向驱动,从而推动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
信号五:城乡融合背景下的“乡村全面振兴”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金文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出要“发展县域富民产业”,为什么这次特别强调了县域,就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城乡融合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县域成为我们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主战场,是推进城乡融合的一个载体和切入点。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 林万龙:我们讲乡村全面振兴的时候,一定要清楚这是城乡融合背景下的“乡村全面振兴”。所以当我们讲到富民产业时,一定要从县域范围内来考虑乡村产业的发展。它的产业链、它的产业基础设施不仅仅限于乡村,它一定是在县域内来统筹发展,所以县域富民产业的发展,在我看来实际上就是为了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涂圣伟: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是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只有大力发展这些优势比较突出、就业容量大、带动效益比较突出的县域富民产业,才能增强我们县域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从而推动城乡的融合发展。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吹响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号角。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政策的指引下,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的美好图景早日实现!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Ph2rkstJTsrTQ3oFsOeI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