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永明研究员(论文通讯作者)带领团队,通过废水水培试验和模拟废水灌溉的沙土培养试验,发现尺寸在亚微米级甚至是微米级的塑料颗粒都可以穿透小麦和生菜根系进入植物体,并能在蒸腾拉力的作用下,通过导管系统随水流和营养流进入作物地上部可食用部位。同时,他们还发现了塑料颗粒进入植物体的另一种通道与机制:在植物新生侧根边缘存在狭小的缝隙,微米级塑料颗粒可以通过该通道跨过屏障,进入根部木质部导管并进一步传输到茎叶组织。这意味着微塑料及其含有的化学添加剂(如增塑剂、阻燃剂等)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而存在于我们所食用的肉类和奶制品中,需要对微塑料摄入的健康效应开展研究;从农业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考虑,也亟需对塑料垃圾的堆放及微塑料向环境的排放进行有效监控。
尽管之前有研究发现,非常小的纳米级塑料颗粒(大约50纳米)可以穿透植物的根部,但科学家认为,微米级塑料在日常食用的蔬菜和农作物中是“不可能”存在的。骆永明研究团队研究证实了小麦和生菜可以吸收微米级(0.2微米和2微米)的塑料颗粒。为此,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著名土壤生态学家Matthias C. Rillig教授在Nature Sustainability 杂志上发表评论文章,对该研究高度评价,认为这项工作标志着“陆地生态系统微塑料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与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合作完成,相关论文于2020年7月13日发表在Nature Sustainability(自然-可持续性)杂志上。据悉,截止到发稿,包括The Daily Mail、Daily Express、The Daily Telegraph、New York Times Post、The US Breaking News、Yahoo News、The World News等50多家国际新闻媒体报道了此项研究成果。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893-020-0567-9
Matthias C. Rillig教授评论文章链接:http://doi.org/10.1038/s41893-020-0583-9
原文链接:http://www.issas.ac.cn/xwzx/kjjz/202007/t20200714_5624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