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5期(总第58期) 往期回顾
沈仁芳:从围垦出发,守护大地“肤色”
点击次数:134  更新时间:2025-05-01

南方丘陵的红壤、东北大地的黑土、江南水乡的水稻土……当我们踏进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五色土景观造型即刻映入眼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以下简称南土所)所长沈仁芳告诉我们,这就是大地的“肤色”,土壤就是地球的皮肤,它维持着陆地生命的存续。


沈仁芳和土壤有着奇妙的缘分。他出生于萧山瓜沥,那是向钱塘江围垦而成的盐碱地,一片不寻常的土地。高中毕业后,虽然离开了围垦大地,但他依旧扎根在田间地头。他和团队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研发了多项让土壤改良修复的“硬核”技术,为耕地保育及理论创新,为我国酸性土壤的可持续利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脚下有泥 心里有光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土壤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家农业科技重大专项耕地领域执行专家组组长、亚洲土壤伙伴计划指导委员会主席……在沈仁芳的众多头衔里,“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三普”)外业工作组组长”是近几年频繁被提及的。


“土壤普查就是给土壤做体检。”沈仁芳介绍道,“过去讲粮食安全,更多人关注的是种子是否优良,大家对土壤的了解相对较少。事实上,不同质量的土壤,生产的农作物不同,其产量、品质也就不同。”从2022年开始的“三普”是时隔40多年对我国农用地土壤的全面“体检”,对摸清土壤家底,推动我国耕地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比其他领域的科研工作,土壤调查需要大量野外采样工作。起早贪黑、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冒着严寒酷暑……对于沈仁芳来说都是常事。接到“三普”任务开始,从土壤的野外采样到室内分析、成果凝练,沈仁芳带领南京土壤研究所为“三普”的技术支撑和采样人员培训做了大量工作,并承担起建设国家土壤资源库的重任。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在从事土壤学研究近40年时间里,沈仁芳大部分时间都奔波在全国各地和土壤打交道,心系国家粮食安全,守护大地“肤色”。多年来,他和团队针对我国南方酸性土壤铝/镉毒害严重、养分匮乏两大制约耕地质量提升的“卡脖子”问题,开展重点攻关,创建了酸性土壤改良与利用新理论。近3年在酸性土壤典型区域累计推广应用7570.6万亩,作物平均增产8%以上,节本增收123.2亿元,减施化学氮肥21.03万吨,减少环境治理成本约73.6亿元,社会经济环境效益重大。


让“围垦精神”在生命土壤里绽放

土地不仅是沈仁芳矢志不渝的事业所系,更是他的人生“底色”。


在沈仁芳的记忆里,20世纪60年代的家乡还是一片盐碱滩涂,百姓以晒盐、捕鱼和有限种植谋生。少年沈仁芳家境清贫,为了帮家里减轻经济压力,他每到星期天就背着草篓去割羊草,“那时虽没有丰富的物质,但从不觉得苦。”


长大后,刻在骨子里的“围垦精神”深深影响着他。从衙前中学毕业的他考入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是村里首位大学生。好不容易“跳出农门”,却毅然选择了农业,这一重要的人生选择背后,一是化学成绩优异,二是乡土情怀使然。“以前我们家乡的人很多都认为学医科才算是读大学,不过我还是觉得土壤更亲切。”


本科毕业之后,他凭借优异的成绩,成为首批免试研究生,顺利踏入南京土壤所 ——那是无数土壤学研究者梦寐以求的神圣 “殿堂”。此后,他便与土壤紧密相连。


相较于充满变数的室外作业,实验室里的土壤研究更加不易,不仅过程漫长,大多数时候还要面临失败的实验结果。但沈仁芳似乎有着用不完的干劲和闯劲。过去在日本做博士后研究的时候,实验室在6楼,分析仪器在1楼。为了能同时兼顾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沈仁芳不愿浪费哪怕一秒钟等电梯的时间,不断在楼梯间上上下下奔跑。


“我的成长经历和‘围垦精神’分不开。”沈仁芳说,围垦精神凝结了萧山人民对土地的深情与对美好生活的执着向往,艰难的围垦之路不仅塑造了萧山人民勇于开拓、务实吃苦、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也是他持续钻研、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动力源泉。为此,他寄语萧山青年,要把勤劳、奋进的围垦精神传承下去,让围垦精神在人生的土壤里茁壮成长,绽放出绚烂的花朵,结出美好生活的丰硕果实。


文章来源:萧山科协(2024年11月21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RmYtkmSXTUdAN-EY9cD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