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5月20日,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成果推进专家会议在京召开,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技术总师张桃林出席会议并讲话,现将讲话内容印发工作动态,供各地学习参考。
2022年1月国务院下发通知,确定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三普”),提出“一年试点、两年铺开、一年收尾”的工作时间表。前三年的任务主要是推动各地开展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测试化验,目前已经圆满完成了外业和内业任务。当前,土壤三普已进入成果形成全面铺开阶段。普查成果的形成是实现普查目标的标志,最终反映普查任务完成的质量,务必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我们必须认识到,普查成果要往深了走,往实了走,达到更高目标要求,在精度提升、效能优化、应用深化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我重点就土壤普查成果形成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成果形成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土壤三普是一次质量要求很高的专项普查,土壤普查成果形成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作为精准制定、有效实施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参考依据,普查成果一定要真实、准确、可靠。任务重。土壤三普总共布设了7万多个剖面样和近300万个表层样,普查项目不仅涵盖土壤理化性状,还包括微量元素、重金属、土壤生物等指标。成果类型多、内容多、层级多,包括数据、图件、报告、志库4大类;为满足不同层级、不同尺度的生产应用和土壤资源管理的需求,还要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成果,其中国家级成果28项。挑战多。本次土壤普查,大部分成果编制任务由第三方承担,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人员流动性大,是我们面临的巨大现实挑战。有的地方不了解这项工作的专业性和艰巨性,对成果形成工作的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往往“一招了之”,没有真正担负起组织协调监督职责。有的地方把经费保障责任压给县级,经费落实难,出现相关数据、成果延交等问题。时间紧。受当时条件所限,土壤二普的数据汇总及成果形成延续了十余年。土壤三普成果形成要把握时间节点,更要进度服从质量。土壤三普各项成果多数需要以地方各级成果汇总为基础,年底前要形成初步成果,时间很紧,明后年还要继续凝练,各级土壤普查办要充分考虑这些现实情况,还要相应延续运行。
二、准确把握国家级成果目标定位
土壤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也是系统性、基础性工程。普查结果为土壤的科学分类、规划利用、改良培肥、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支撑,也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等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一是要契合国家发展战略。
土壤三普国家级成果的形成要紧密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守牢耕地红线、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聚焦当前耕地保护重点工作,研判40多年来我国土壤资源变化与政策调整、耕地数量质量保护与粮食安全、农业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与生产关系变革等最新形势,推动新一轮农业资源区划,精准匹配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需求。
二是聚焦耕地质量保护。
要围绕退化耕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利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等重点工作,加强成果落地应用,真正把普查数据转化为生产力。如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专题成果,获取每个地块的耕地质量评价等级,以及县域平均等级,为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提供数据支撑。
三是要赋能农业绿色发展。
将土壤普查形成的数据和成果,应用于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面源污染治理,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决策依据。基于土壤重要理化性状,开展精准养分管理,制定科学施肥方案,实现减肥增效。基于土壤有机质、土壤生物等专题调查成果,指导各地开展土壤改良,促进土壤健康发展,实现可持续的土壤资源保护利用。
四是要推动数字土壤发展。
近年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数字土壤成为全球研究热点。土壤三普积累的数据及形成的范式为土壤数字孪生技术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要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土壤技术体系,构建土壤数字孪生平台,开发数据产品,实时模拟和预测土壤变化,实现土壤资源高效管理与智能化决策。这些目标光靠土壤普查数据是不够的,要利用这些数据来构建人工智能体系,比如构建水肥智能管理系统等。
五是要着眼于土壤科学发展。
土壤普查成果形成通过多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打破传统土壤学科边界,推动了土壤学与分析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数字土壤制图、土壤健康等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技术的全链条创新。要借助土壤三普机遇,从过去40多年土壤和耕地质量演变过程与农业生产实践中发现现实问题、凝练科学命题、谋划科研课题。同时要推动各系统各层级人才队伍培养,提升我国在土壤学及相关领域的学术引领。
三、严格落实成果形成技术要求
根据普查目标、成果性质以及应用场景,土壤三普国家级成果分为基础成果、应用成果和创新成果,各项成果涉及的行业领域多、专业知识面宽、技术要求高。要考量如何把这些专业性、复杂性的特点转化为具体成果编制的要求,同时能够确保应用性和差异性得到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数据准确、方法科学、结果正确、结论可靠、对策实用”。
一是要确保数据准确。
这是成果质量的基础。在成果编制之前,要做好历史土壤调查和相关行业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工作,确保收集资料全面、真实、准确。通过建立数据审核制度,与历史数据、关联数据、外部数据等进行比较,确保内外业数据准确。
二是要确保方法科学。
成果形成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土壤三普技术规程规范、成果形成相关文件要求,选取合适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制图方法,优选评价模型与评价指标,强化土壤资源与利用的时空演变、成因与驱动分析。比如土壤分类系统修订和土壤类型图的编制中,要系统解决土壤二普普遍存在的同土异名、同名异土问题,在自下而上对类型图或其他评价结果进行汇总时,要注意不同行政单元之间的图件接边和结果衔接。
三是要确保结果正确。
土壤的空间变异比较大,所以采集的土壤样品,能否客观反映典型土壤的实际情况,还要加强结果的复核和验证,特别是对于土壤类型制图、适宜性评价和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结果,比如采取室内核验和实地核验等方式对结果进行验证。要基于室内核验发现的疑难问题点,以及需要重点关注的交界区域,设置实地核验点位和路线,开展实地核验。深入分析室内和实地核验结果,发现问题及成因,并返回修改完善,确保结果正确、符合实际。
四是要确保结论可靠。
只有在对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研判的基础上,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结论要基于充分的证据和合理的推理,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例如,在提出土壤改良建议时,结论要明确指出针对不同土壤问题的改良措施及其预期效果,这些结论要建立在总结过往大量的科学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
五是要确保对策实用。
成果最终要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因此提出的对策和建议必须具有实用性。坚持问题导向,分层应用,还需要按国家—省—市—县四级需求,分层设计成果体系。国家级成果,我们更多地侧重一些宏观战略支撑方面,县级成果要聚焦到更小的范围,精准管理到地块。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壤资源管理、农业生产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对策。比如土壤酸化,要回答是针对哪些区域、怎样的酸化程度,以及不同的利用类型,提出针对性的土壤改良措施,而且这些对策要有效支撑地方政府施策、便于农技系统和农民落地实施。
四、着力破解成果技术难点堵点卡点
高质量的土壤数据集是土壤普查成果形成的基础,国家级成果形成需要保证各级成果共用一套内外业数据,还需要各级汇交汇总成果,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成果的衔接性是关键。土壤三普成果种类多、涉及技术范围广、要求高、难度大,图件、报告等需解决不同尺度空间制图与接边、土壤历史变化及成因分析等关键环节技术难题,我们不仅要在普查前期部署时多部门、多专业联合,也需要在成果形成中继续发挥多行业、多学科的作用,着力攻破技术难点堵点卡点。
一是攻克数据汇交汇总难点。
数据既是成果形成的基础,数据本身也是重要的成果之一,所以各级数据汇交中格式不统一、精度不一致、内容不完整等都会影响成果质量。要完善数据质检软件,做好汇交前的数据质量检查,发现数据问题要逐条整改。在汇交过程中,手续要齐全,交接记录要清晰,确保数据安全。国家层面汇交数据后,要尽快组织专家对数据进一步梳理分析,分析数据趋势,发现数据不合理的省份,上下联动解决问题数据。
二是打通数字土壤制图堵点。
土壤类型图和土壤性状图是重要的图件成果,各专题成果中也需要绘制图件。不同层级的图件要统一制图规范和上图要素,利用数字土壤制图方法进行制图综合的时候,要着力解决各级图件衔接不一致的难题,确保从国家到县级土壤图的系统性和可比性。
三是化解关联成果衔接卡点。
要坚持系统性原则,将先期完成的土壤属性图、类型图等基础性成果与后续形成的专题、评价、支撑等应用类成果进行对接,确保各项成果之间保持内在一致。要真正让各类成果,包括专题成果图,跟生产紧密结合,真正把土壤的普查数据转化为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和加强生态治理的基础。
五、切实提高站位全面压实主体责任
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土壤三普是一项必须高质量完成的政治任务,不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是无法交账的。全国土壤普查办要制定工作计划、工作方案,统筹协调工作任务,把各环节工作落实落细,把技术标准培训和专家技术服务分类分区落实到位。具体工作中,要重点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组建高水平队伍。
要把国内土壤科学领域优势力量充分整合起来,全面发挥土壤学、地理学、生态学、农业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专业力量,组建一支能代表国家级水平的成果编制队伍。
二是强化监督管理。
要引入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的第三方机构,加强对成果形成的监督管理,强化立项论证、中期考评、验收把关,将过程管理落实落细到具体环节,要有真办法、出实招,绝不能有“差不多就行”的想法。要“一对一”紧盯每项成果,及时跟踪各项成果进展与问题。
三是做好条件保障。
要引导核心骨干人员承担成果形成的重要工作,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核心骨干人员,在绩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定以及表彰奖励等方面加大倾斜支持,做好服务保障。要提供充足的办公及数据存储与处理场所,配齐配全软硬件设施。
土壤三普是一项专业性很强、技术要求很高的团队合作任务。我也借今天的会议,对各位院士、专家的献计献策和倾力支持表示感谢,同时希望大家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投入土壤普查成果形成工作中,为形成高质量普查成果贡献力量。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JLO32dsA7QAwMPPvT5H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