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稳住“粮袋子”,又管好“碳账本”?在“绿色、低碳”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正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向。近日,来自古巴的粮食安全研修班代表一行参观调研了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石地村的太和水稻种植合作社,实地了解江苏在丘陵地区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方面的实践与成效。
项目区地处宁镇扬丘陵地带,是江苏省农科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团队的技术研发与示范基地。十年前,这里还是沟渠破损、无电无路的荒田,如今已成为300亩水稻绿意葱茏的生态农场。
十年来的变化不是一蹴而就,此前,合作社聘请省农科院团队对基地进行了整体规划,系统推进农田减肥减药、土壤地力提升、农田生态保护等综合工程,探索形成绿色高效、循环可持续的农业模式。
石地村的田间地头布设了自动灌溉系统,引来古巴专家们频频驻足拍照。农业农村部长江下游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农科院面源污染治理团队首席专家薛利红介绍,以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追求高投入、高产出,也带来了农业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农田面源污染,往往来自化肥使用过量和水分灌排管理不当,于是我们重点开展了排灌系统生态化循环化的改造。”
自动灌溉设施为此,团队对项目区稻田的灌排系统进行了系统化改造,建设管道灌溉系统4000余米、提水泵站1座、生态净化塘6个,并对700余米河道进行了生态化整治。“结合园区的地形和原有汇水特征,我们将原来的沟灌改为管道灌溉,在河道边新建泵站,将河道里的水提到园区内最高处的塘内,然后通过管道自流灌入稻田,田块单进、单排,农田排水经过排水沟渠再汇入园区内河道,实现了园区的水路循环和农田排水中养分的再利用。”薛利红介绍道。
水稻田间,稻鸭共作成为一大特色。“稻渔、稻鸭共作是我们重点推广的一项生态种养模式。”薛利红进一步解释,“鸭子能吃草除虫,粪便直接做肥料还田,不仅能减少化肥农药施用,还能明显提高稻米品质。除了养鱼养鸭外,还种植莲藕等,实现稻田尾水养分回用。”
记者看到,稻田边绵延着高度30-40厘米左右的生态田埂与拦截带,种植了矮化香椿、饲料蛋白桑、芝麻、香根草等多种植物。这正是团队构建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举措,生态田埂与拦截带可以为病虫害的天敌提供栖息地,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施用,并能有效拦截地表径流,提升农田生态景观。
此外,这一片300亩的稻田,仅需要4-5名人工管控,这离不开轻简化、机械化技术的助力。为适应规模化农业生产,项目团队根据土壤肥力特征和水稻品种高产需求特征,定制一次性施肥用缓控释掺混肥,应用水稻插秧侧深施肥一体化机械进行深施,只需在插秧时施一次肥,即可满足整个生育期的营养需求,实现水稻高产。此外,在水分管理方面,结合降雨预报进行精准泡田实现泡田期零排水;插秧后采用以水促肥的精确控制灌溉技术,促进水稻高产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降雨时的养分流失。
这一套“组合拳”效果显著,可节肥20%至30%、节水约40%、节省人工60%以上,氮肥利用率提升至55%,水稻增产5%-10.2%且品质明显提升。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也从2014年的1.2%–1.5%,提升至2024年的2.6%–3.1%。农田排水经生态沟渠净化后回灌农田,实现区域内部用水的内循环。多年来监测数据显示,项目区域正常降雨可实现氮磷污染零排放,多雨年份可实现氮磷污染负荷排放减少70%-80%。
“绿色账”算得明白,百姓增收也看得见摸得着。目前,汤山石地村高标准生态农田项目已累计推广南粳9108、宁香粳9号等优质水稻品种,平均亩产可达600公斤。项目区2023年获评国家级生态农场荣誉称号,基地大米“种稻人”品牌通过有机认证,市场售价达18.8元/斤,亩均效益显著提升。
“团队的科研成果在这里‘即研即推’,技术攻关的成熟成果,在周边田块同步推广。”薛利红补充道,“尽管古巴与我们在气候、作物结构上存在差异,但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我们相信,这些经验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可以因地制宜地推广到不同国家和地区。”
古巴农业农村部直属干部学院校长Mevis Pérez Orgas也表示,此次来到江苏参观,亲眼见证了多项新型技术在田间的落地应用,不仅有效提升了水稻产量,也显著减少了化肥使用。“我们希望将这些可持续方案与智能技术引入古巴,结合本国实际加以推广。”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FlKz_LJQXt5kqSAmvR3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