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兴衰密码,维系着地球生态的生生不息。从两河流域的沃土孕育古巴比伦文明,到黄河流域的黄土奠定华夏根基,土壤始终是人类最可信赖的盟友与伙伴。
2026年6月7-12日,千年古都南京将迎来有着"土壤科学奥林匹克"之称全球土壤科学的巅峰盛会——第23届世界土壤学大会(The 23rd World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大会由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Soil Sciences,IUSS)主办,中国土壤学会承办,是中国首次以东道主的身份向世界发出邀约,共同探讨“土壤与人类命运共同体(Soil and the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的时代命题。
一、百年征程
1927年,首届世界土壤学大会在美国华盛顿以百人论坛的形式启航,标志着土壤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时代正式拉开帷幕,也象征着这一学科由早期探索正式走向系统发展。百年来,世界土壤学大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球土壤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盛会,尤其进入21世纪,大会议题日益多元化。
2014年由IUSS主办的第20届世界土壤学大会在韩国济州岛举行,主题为“土壤与和平、土壤安全”。大会聚焦土壤科学在全球环境治理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核心围绕“土壤与和平”、“生态修复与社区发展”、“全球挑战与行动”和“土壤安全”四大专题展开。2018年第21届世界土壤学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吸引了全球超4000名土壤学专家、学者及从业者。2022年第22届世界土壤学大会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会议主题扩展到土壤系统与过程、土壤资源管理、土壤与人类社会等多个领域。
2024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办的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百年庆典大会上,全球学者回顾土壤科学百年发展史,从农业化学派与地质学派融合发展,到现代数字土壤制图和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演进历程,大会同时聚焦土壤健康、碳循环等当代议题,展望未来前沿发展方向。
随着时代演进,世界土壤学大会的议题已从最初聚焦土壤肥力,拓展至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等多个跨学科前沿领域,逐步构建起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的科研网络,这一进程见证了人类从“征服自然”到“敬畏自然”的认知觉醒,推动着土壤科学不断跨越边界,为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贡献力量。
二、中国之路
中国土壤科学的现代化进程,恰是一部浓缩的大会参与史。1935年第3届世界土壤学大会在英国牛津大学举行,首次有中国代表参会,他们分别是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侯光炯、中山大学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邓植仪和中央农业实验所(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张乃凤。
会上,侯光炯在世界上首次提出“水稻土”的概念和独创的“淹育、潴育和潜育”理论,对水稻土的形成和特征进行严密的科学分析和论述,引起与会各国专家的极大重视;邓植仪论述了广东省土壤调查工作和成就,并介绍了我国古代夏禹治平水土后曾辨别九州的土壤,比较其肥力而制定赋贡之法,弘扬了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文化。中国现代土壤科学以这次大会为起点之一,开始在国际土壤学界占有一席之地。
2018年第21届世界土壤学大会中国代表近300人参会,占总参会人数的7%,仅次于东道主巴西。在本次大会期间,中国土壤学会与加拿大土壤学会展开了激烈角逐,最终获得了第23届世界土壤学大会的举办权。2022年第22届世界土壤学大会期间,中国土壤学会张佳宝理事长、朱永官副理事长、严卫东副秘书长、宋昕副秘书长等出席大会,积极参与学术与组织事务。
在大会闭幕式上,张佳宝理事长代表中国土壤学会接过大会主席Dr.Bruce Lascelles递交的沙滩球(世界土壤学大会的引导物),标志着第23届大会筹备工作的正式启动,也象征着全球土壤科学的接续与传承。
2024年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百年华诞,近200位中国土壤科学家参加会议,主持黑土保护、碳氮管理、养分管理与土壤污染等领域分论坛,是继东道主之外最大的代表团,全面展现了中国土壤科学界在全球舞台上的学术活力与责任担当。
中国人的参会及其对土壤理解的演进史,折射出科技实力的跃升。从1958年第一次土壤普查时90%数据靠人工记录,到2022年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系统,中国计划建成全球数据最详实、分辨率最高的国家土壤数据库。第三次普查这项覆盖约300万个采样点的超级工程,将为2026年大会提供前所未有的数据支撑。
这场盛会是几代中国土壤科学工作者的期盼,我们期待并欢迎全世界土壤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探索中国特色土壤类型和地貌特征,感受中国文化。
三、南京之约
2026年6月,第23届世界土壤学大会将于紫金山麓的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既毗邻中国最早的土壤研究机构(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旧址,又坐拥东部产业创新中心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寓意深远,底蕴厚重。
组织委员会披露,本届大会有望呈现三大突破:设立"土壤文明史"、“企业家”和“新农人”分论坛,系统梳理各大古文明传统与现代土壤管理智慧的融合;发布《数字土壤伦理宣言》,规范人工智能在土壤研究中的应用边界与范式;签署《土壤健康宣言》、《水稻土宣言》和《菜园土宣言》,开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土壤科学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与知识共建的新时代。
站在南京的土地上回望,人类对土壤的认知已从“资源掠夺”转向“生命共同体”守护。在这片孕育过稻作文明的土地上,全球科学家将共同书写新的土壤文明宪章。
从南京出发的,不仅是土壤科学的技术革命,更是人类重新理解自身与地球关系的思想觉醒。当我们的双脚再次贴近大地,感知其律动,或许就能找到文明永续发展的终极密码——这,正是世界土壤学大会穿越百年时光给予人类的最深刻启示。
2026年6月,南京见!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PnF5-qsqVNnXKa3Vfo2VA?scene=1&click_i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