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传承是人类社会发展命脉和凝聚力。文物是文化的载体,文物保护是传承的前提,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文物微生物病害防治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保护措施。地下文化遗迹一旦被挖掘,其中的文物就会暴露于外部环境中,受到来自周边土壤微生物的病害,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从广义上说,地下文化遗址保护也隶属于土壤学的范畴,至少可视为土壤学的外延。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全世界科学家致力于保护措施的研究,成效显著。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文物微生物病害一旦发生就难以根除,抢救性保护有时会引发更严重的病害。以法国拉斯科洞窟(15000-17000年前的史前壁画)为例(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433100a),抢救性保护导致了三次微生物大爆发,且一次比一次严重,例如产生了新的物种,微生物抗逆性增强和单个物种演替为复杂群落。Nature专栏报道,甚至给出了"Best way to protect rock art is to leave it alone"(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433800c)的结论。针对此问题,国家从“十二五”开始就要求从文物的抢救性保护转变为预防性保护,即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文物微生物病害预防性保护的“重中之重”在于需要揭示文物微生物组形成的生态学过程,例如文物微生物组的起源、迁入、定殖和爆发等。因此,文物微生物组的生态学认知是制定文物微生物病害预防性保护的核心。
本研究强调了周边土壤是地下文化遗迹微生物病害的来源;物种多界互利和竞争等生态过程的协同是地下文化遗址(墓葬、洞窟等)微生物组迁入、定殖和爆发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是国内外首次应用生态学理论、土壤微生物学技术和方法于文保微生物学研究,结果有助于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预防性措施,防止此类地下文化遗址微生物病害的发生。相关研究工作被选为亮点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https://doi.org/10.1073/pnas.2121141119)。我们认为,地下文化遗址微生物组研究将成为土壤微生物研究的新领域。
文章来源:土壤时空(作者:冯有智)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2cRcOq9qjcv9paONFO3xw